2.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阐述,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演变成为教师个人演讲或是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舞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确立了学生为阅读的主体,要求“学生”成为整个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同时,要求阅读教学从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的改变,使学生全面参与到阅读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关系着教学阅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学生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安排活动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在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学生阅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深入理解知识的生产过程,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选择科学的学习方式,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 ②教师可以从教学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确立教学目标,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 3.在教学中注重师生的交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行之有效的目的性阅读教学。其师生之间的基本对答方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确立中心。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其确立阅读的目标。 ②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自主完成课后习题。针对阅读的课后练习题,确立阅读段落和文本,认真选择相关的答题信息,自主探索、研究答案。 ③分小组对阅读文本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引中,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④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完成之后,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阅读文本相关内容。 三、课堂教学完善 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结束一篇阅读理解题的教学之后,应与学生共同交流本次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总结得与失。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较为频繁,教师应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有疑问的同学,首先让其说明自己观点和问题,然后师生才一起进行探讨,有必要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集中智慧,将问题解决,最终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共同的增长。 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方式,不在是教师作为传授者,学生作为协助者,而是要求教师对于教材、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要用平等、开放和民主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学生对于自身阅读理解水平应具有针对性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设计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了全面发展学生,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走出阅读理解教学的误区,在阅读教学时,及时总结得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堃,高中语文阅读要重视语感教学[J].考试周刊,2009,(14) [2] 张春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J].语文学刊,2008,(22) [3] 刘燕,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